近日,襄州法院报送的《齐某诉岳某等健康权纠纷案——创新工作机制联动化解涉未成年人纠纷》经最高法院审核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该案例在今年6月也成功入选湖北高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
案件的主角是两名初中在校生——岳某与齐某,两人之前就因为矛盾发生过肢体冲突,后在辖区派出所的批评教育后化解了矛盾。可谁能想到,2022年11月,岳某在商场餐厅举办生日聚会,齐某也来到现场,两人再次发生冲突,各自召集亲友到场“约架”,岳某的姐姐更是对齐某进行了掌掴,致使齐某受伤住院。事后,双方就赔偿问题始终谈不拢,齐某将岳某、岳某姐姐及其监护人告上了法院。
法院受理案件后,深知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立足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原则,联合家庭、学校、教育局等多方力量,探索建立多重矛盾化解机制,开启了一场充满温情与智慧的“矛盾化解之旅”。
在立案阶段,法院安排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对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进行心理疏导,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渐渐放下了防备,愿意心平气和地沟通,为后续调解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法官通过释明诉讼风险、正视责任承担、注重关系修复等方式,耐心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成功促成岳某监护人当场支付了赔偿款,实现了“即时履行+关系修复”的双重目标。
针对岳某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法院制发《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要求岳某监护人签署,明确告知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建立定期回访机制,确保家庭教育不再 “掉线”。
考虑到“约架”事件可能会对涉案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法院主动联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帮扶方案,帮助当事人顺利转学。新的环境新的开始,让涉案未成年人重新拥抱校园生活。
这起案件中“撑场”“约架”等行为暴露出未成年人“亚文化圈层”的危害性。法院将本案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法治副校长进校园以案释法,引导未成年人谨慎交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经过法院和多方的共同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法院也依法出具民事调解书:被告于协议签订时支付原告各项损失费用,原告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双方不再因此事发生其他纠纷。这场“约架风波”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案是将《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的样本。面对留守儿童教育缺位、校园暴力低龄化、未成年人“亚文化圈层”等社会痛点,本案以“小案件”诠释“大治理”:家庭教育令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操作的监护清单,促推家庭保护落地落细;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法官参与调解,体现司法专业化与人性化的有效结合;联动多部门确保涉案未成年人顺利转学,凸显司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大局意识。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襄州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的理念,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株经历风雨的幼苗,都能在法治庇护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