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法庭进村来

——来自襄州区人民法院龙王法庭的故事

2013-10-22 10:01
来源: 襄州区人民法院
作者: 张广宇 周敬泽    浏览: 368

“有纠纷,就找流动法庭。”在湖北襄阳,襄州区龙王法庭流动为民办案的作法被基层干部誉为做群众工作的一面旗帜。近日,笔者来到位于鄂北岗地的襄州区龙王镇,踏着流动法庭法官办案的足迹,采撷下一串串如珍珠般感人肺腑的故事。

哪里有纠纷,法庭就流动到哪里

龙王镇位于湖北农业大区——襄州区的西北部,是该区最偏远的乡镇。由于位置偏僻,遇到矛盾纠纷能否及时解决成了百姓心中的一个结。近年来,襄州区法院龙王法庭法官组成的流动法庭,活跃在十里八村,为当地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1017日早上7点,庭长林聚明和副庭长尤文华组成的流动法庭驱车赶往10余里外的肖集村,准备巡回审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由于法庭人员较少,二人均身兼多职,林聚明当起了司机和审判员,尤文华也当起了书记员和杂工。到达肖集村后,二人就忙活开来,摆好桌子、长凳,挂好国徽,拉上条幅,一个简易的审判台便搭建好了。不少村民听说法院在这里巡回审理案件,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儿,三三两两地赶了过来。庭审在一片庄严的气氛中,井然有序地进行,主审法官林聚明不时向双方释明法律,引得旁听群众交口称赞。

庭审结束,已近中午。两位法官从车上取来方便面,向农户要来了开水。吃完泡面,他们又赶紧收拾行装,向30余里外的符庄村奔去,那儿有一起土地纠纷案件还等待他们去调解。走在路上,天气已转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一路颠簸后,到达了符庄村,在村干部的协助下,双方当事人围坐在农户家中,展开了调解工作。庭长林聚明与副庭长尤文华二人苦口婆心为双方释法明理,分析利弊,两个多小时下来,双方终于就土地问题达成一致调解意见,握手言和。

为群众解难,咱不分分内分外

  43日下午630分,林聚明送走了最后一拨当事人。明天就是清明节,他收拾好行李准备回自己远在张湾的家,好久没见到家人了,一想到马上可以和家人团聚了,心里便不由地兴奋起来。这时,手机突然响了,是镇维稳办打来的。原来,42日,该镇石庄村村民柳某骑电动车载其妻雷某到镇上办事儿,行至该村柳家桥时,由于路面颠簸,加之桥上无防护措施,导致车辆不慎跌落桥下,雷某当场死亡,柳某重伤。雷某死后,家人悲痛欲绝,聚集数十村民,向当地政府讨要说法,矛盾一触即发。镇维稳办请求法庭协助参与调解,这对法庭来说算得上是分外工作。但案情就是命令,林聚明与尤文华连夜赶往石庄村,与镇、村干部汇合,共同展开维稳工作。清明假期,二人更是连续三天不眠不休,驻守在石庄村,找雷某家人作调解工作,释法明理,耐心疏导,引导雷某家人通过诉讼途径解决问题,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经过三天的艰苦奋战,雷某家人终于深受感动,同意火化尸体,并向法院提起诉讼,不再上访闹事,一场群体性上访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案结事了,是流动法庭最大的心愿

潜下身来,沉入到群众中,挖掘出矛盾纠纷的根源,彻底化解案内外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是龙王法庭流动办案的一大亮点。

家住符庄村的刘老汉与妻子共育有二子二女,早年妻子去世时,几个孩子尚未成年,最小的儿子也不满十岁,刘老汉一人既当爹又当妈,靠着种地和四处打零工,没日没夜地干,才含辛茹苦地将四个孩子拉扯大。如今,刘老汉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生活没有着落,子女们又拒绝赡养,无奈之下,老人只好诉至法庭。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林聚明便将法庭流动到了符庄村。多次登门调解,双方争执不下,但问及矛盾原因,双方却避而不谈,林、尤二人无功而返。刘家人之间矛盾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细心的法官开始走访刘家人的街坊邻居,希望从他们的口中得到答案。通过与村民们的攀谈,谜底终于揭开,原来老人将家中的土地及财产交由小儿子一人,此举引发了其他子女的不满,认为老人偏了心。谁得了财产,谁就应该承担赡养义务,父亲却将自己告上了法庭,其他子女与父亲及小弟的矛盾愈演愈烈。流动法庭法官便当即找来了村委会干部,与刘家人一起将这个难于启齿的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在法官和村干部的疏导下,老父亲将刘家的土地重新进行了划分,刘老汉与子女的关系得到缓和,赡养纠纷也随之解决了。

提起流动法庭法官,刘老汉感动得老泪纵痕,太谢谢法官了,他们为我的事儿跑了好多趟呀,几个孩子和我的关系也好了,都愿意养活我了,现在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